Physical Address

304 North Cardinal St.
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
DSCH動機──蕭士塔高維奇

俄國樂壇泰斗蕭士塔高維奇誕生於聖彼得堡,他九歲開始跟著母親學琴,但並未在演奏上展現天分...

俄國樂壇泰斗蕭士塔高維奇誕生於聖彼得堡,他九歲開始跟著母親學琴,但並未在演奏上展現天分,反而是…

  在熟悉指法後,蕭士塔高維奇就開始嘗試創作。

  十三歲那年,蕭士塔高維奇跳級進入彼得格勒音樂院(前身為聖彼得堡音樂院)求學,並在葛拉祖諾夫(Glazunov)推薦下取得獎學金。

  在共產黨統治下的俄國幾乎無法自由創作,蕭士塔高維奇也曾自行將作品撤銷演出,改寫電影配樂以避免牢獄之災,但此這卻使他得以擔任作曲家協會列寧格勒分會主席一職。

  1941年,列寧格勒遭納粹入侵,愛國的蕭士塔高維奇也因《列寧格勒》交響曲一舉成為舉世知名的作曲家,翌年《時代》週刊更以他為封面人物,給予他高度讚美;作品風格與西歐各國音樂家迥異的蕭士塔高維奇,終於在20世紀未得到蘇聯當局的肯定,被尊為音樂家典範。

  蕭士塔高維奇在二十歲就寫出生平第一部大作:《第一號交響曲》。隔年寫下《紅色十月》。在認識了馬勒的交響曲後,他的《第四號交響曲》有了不同的風貌。1937年寫下《第五號交響曲》成為他最受歡迎的交響曲,同時期開始寫作他的《第一號弦樂四重奏》。

  1945年《第九號交響曲》問世,知名的《第二號鋼琴三重奏》也跟著發表,這是他室內樂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部,其終樂章是猶太風的《死之舞》。之後發表了《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》,接著是1949年的清唱劇《森林之歌》。

  1951年《第十號交響曲》發表,曲中出現了著名的DSCH(蕭士塔高維奇姓名簡寫)主題。

  1960年,蕭氏加入共產黨,但他內心的掙扎和厭惡卻呈現在《第八號弦樂四重奏》中。兩年後他發表第十三號交響曲《巴比亞爾集中營》,此曲是對蘇聯反猶太政策的指控。1965年,他首度心臟病發,對死亡的恐懼出現在《第十四號交響曲》和後期的弦樂四重奏中。1971年他發表《第十五號交響曲》,這首最後的交響曲引用了華格納、羅西尼和他自己《第四號交響曲》為主題。他的十五首弦樂四重奏被視為十五首交響曲的對立作品。

|文章節錄:《圖解音樂史》/華滋出版
|圖片來源:蕭士塔高維奇頭像在俄羅斯紀念郵票上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